全国人大代表印遇龙:推动我国异种器官移植研究迈向新高地
时间:2025-03-13
异种器官移植作为国际生物医学前沿技术,正成为缓解全球器官供需矛盾的重要突破口。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印遇龙建议,我国应抢抓机遇,科学谋划异种器官移植研究,确保在该领域的国际竞争力,为未来医疗科技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世界卫生组织在《2023年全球器官移植观察报告》中引述称,目前中国每年约有30万名患者等待器官移植,而可供移植的器官仅约1.5万例,供需比例严重失衡。
印遇龙表示,利用基因编辑和克隆技术,研究者已成功研发出数十个基因编辑的供体猪,有效缓解了不同物种间存在的免疫排斥、器官生长、炎性损伤和生物安全等问题。优化的免疫抑制方案和新型免疫抑制剂显著提升了异种器官在受体体内的存活时间。以基因编辑猪为供体的异种器官移植技术,有望成为解决器官短缺问题的有效方案,为临床器官移植提供稳定、可控的供体来源。
“近年来,基因编辑、克隆技术及免疫调控等领域的突破性进展,使异种器官移植从理论探索逐步迈向临床应用阶段。依托临床前及亚临床试验基础和医学伦理发展,美国等国已成功实施多例猪肾、猪心到终末期器官衰竭患者的移植手术,其中猪肾移植至人体的异种移植已成功存活超三个月。”印遇龙表示,我国在异种器官移植领域尚亟需国家层面的系统性规划布局,尽快解决现阶段异种移植领域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储备不足问题,推动我国异种器官移植研究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科学报